衡阳石鼓书院游玩攻略

2024-11-28

一、引言

石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衡阳市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土地上。它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和精神。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之处。这里海拔 69 米,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 年),至今已有 1200 余年的历史。明代徐霞客曾赞誉其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 “衡湘洙泗”“道南正脉” 之誉。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即石鼓书院的开始。宋太宗赵光义赐名为 “石鼓书院”。北宋宋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了这个院落,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宋景祜二年(公元 1035 年),朝廷赐名为 “石鼓书院”,并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面积 4000 平方米,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这里风光秀丽绝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 “石鼓江山锦绣华” 之美誉。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 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石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它毗邻衡阳古石桥 —— 青草桥,衡阳八景中的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也在此地。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把酒临风、吟诗作赋、韵味无穷。衡阳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二、石鼓书院的历史渊源

1. 创建之始

唐代处士李宽见石鼓山林木葱郁,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 —— 石鼓书院的前身 “李宽中秀才书院”。据考证,李宽仰慕李泌隐居南岳,来到衡阳后被石鼓山的美景所吸引。这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李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

原衡阳市文物处处长郭建衡在讲座中提到,衡阳石鼓书院的前身是李宽中秀才书院,肇创于唐元和三年(公元 808 年),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古代书院之一。当最早一批书院仍处于供个人攻读的低级阶段时,李宽中秀才书院却因为历史的机缘,开古代书院招徒授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最早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那么,这个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所谓 “历史的机缘” 究竟是什么?郭建衡将从关键人物吕温、中国最早具有教学职能的书院、关于书院办学的两个问题等三个方面,来细述衡阳石鼓书院的前世今生。

2. 发展历程

从宋太宗赐名,到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再到历经各个朝代的兴衰与重建,石鼓书院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赐名为 “石鼓书院”,这一举措使得石鼓书院声名远扬。北宋宋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了这个院落,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宋景祜二年(公元 1035 年),朝廷赐名为 “石鼓书院”,并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在历史上屡经扩建修葺,众多名人在此执教,如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等。他们的到来,为石鼓书院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时,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皇帝,被《文献通考》列为 “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 之首。然而,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

石鼓书院作为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在书院制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唐时书院从《全唐诗》中考证有十一所,从地方史志中有记为十七所,两者都有载的仅三所:为衡阳李宽中秀书院(石鼓书院)、南溪的南溪书院、永济的费君书院。

从清末改制到毁于炮火,石鼓书院经历了重大的变革。1901 年,清政府颁行 “新政”。次年,石鼓书院改为 “衡阳县高等小学堂”。其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展到政治、历史、地理、修身、博物和数学等课程。1918 年,学堂再改为 “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校”;1932 年学校迁址,又与当时的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合并,成为 “衡阳县立第一小学校”。到 1942 年,衡阳正式设市,石鼓书院旧址成为衡阳市立师范学校校舍。1944 年夏,侵华日军以 10 余万兵力对衡阳城攻陷衡阳。千年学府石鼓书院也毁于炮火之中。

2006 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按照清代格局进行了重建。如今的石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石鼓山,三面环水,处于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曾参与复原建设的郭建衡在《石鼓书院》一书中表示,书院的复原建设方案参照清乾隆年间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筑风格重修。

时至今日,石鼓书院正逐步恢复中国书院讲学等功能。同时,石鼓书院也配合当地百姓的文化需求,扩展出传统书院之外的新功能。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书院现在开展了 “石鼓书院大讲堂”、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文化推广活动,并成为几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三、石鼓书院的景点介绍

1. 书院外广场

书院外广场是游客们领略石鼓书院魅力的第一站。这里汇聚了众多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古人的智慧。

1. 七贤雕像:

广场中央,矗立着创院始祖李宽等七位与石鼓书院有渊源的古代学者雕像。他们背靠背围成一圈,面朝四方,栩栩如生。李宽,石鼓书院创始人,唐代处士,他被石鼓山的美景吸引,在此结庐读书,开启了石鼓书院的历史篇章。韩愈,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游览至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张士真出资建校舍、扩大规模,其功绩被后人铭记,入乡贤祠。周敦颐,宋代理学创始人,相传幼时在衡州读书,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东南三贤之一,制定书院的规章制度,还曾在此讲学,留下了《衡州石鼓书院记》。张栻,南宋右文殿修撰,东南三贤之一、岳麓书院主讲,创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黄幹,朱熹女婿,南宋大理丞,奏请朝廷赐 350 亩田给书院,为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游客们在此合影,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学者们的博学与风范。

2. 巨型石书:

在广场上,有一本长 2.4 米,宽 1.8 米的巨型石书。这本石书上的内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书院讲学时所做的一篇文章,叫做《衡州石鼓书院记》。他当年描绘石鼓书院是 “聚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这也是被誉为石鼓书院的第一绝,叫做 “有书翻不动”。它的翻不动不只是说,这是一本石头做的书没办法去翻阅,其实更多的是寓意了石鼓书院一千多年来厚重渊博的历史,非常的沉重,才能使世人不能轻易的将它翻动。

3. 千年银杏:

广场上的千年银杏树下,常有老人跳舞,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棵具有 450 岁高龄的国家级银杏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人活一甲子已能在感知的维度上体会出沧海桑田的意味,不知这棵老树经历了 450 次叶黄叶绿之后,对红尘中的四季更迭有什么样的感喟?既便有,也应该如睿智老者一样,对眼前一切默然而视,静看万千变化,极少吐露内心的波澜。

4. 诗词碑墙:

刻有有关石鼓书院的诗词和重修记录的诗词碑墙,沿着河边步行道而建,长 99 米,有碑 38 面。这些诗词和记录,仿佛在诉说着石鼓书院的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从《重修石鼓书院记》到《风雩亭赋》等,每一篇都承载着古人对石鼓书院的赞美和敬仰。

5. 亲水平台:

临水绿地的亲水平台,杨柳茵茵。这里是游客们亲近自然、欣赏水景的好去处。站在亲水平台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湘江、蒸水、耒水三江交汇的壮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6. 石拱桥:

石拱桥是进入书院的通道,桥下有 “临钓” 石碑。这座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九年,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来来往往,也见证了石鼓书院的兴衰变迁。

7. 禹碑亭:

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亭内放置禹碑,碑文为蝌蚪文,有字认不出,是书院三绝中的第二绝。禹碑亭为仿清亭式建筑,四角重檐攒尖顶。亭内伫立一块大青石,石上有刻字九行,共 77 字。据史料记载,这是一块功德碑,是最古老的名刻,为表大禹治水之功所立。在文物保护界,禹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2007 年 7 月,南岳衡山云峰村出土了一块重约十余吨的巨石,经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初步认定是失踪了千年的禹王碑母本,它曾被称为南岳衡山的 “镇山之宝”。

2. 书院内建筑

1. 山门:

山门是进入书院的入口,它庄重古朴,仿佛在向游客们诉说着石鼓书院的悠久历史。跨过山门,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世界。

2. 武侯祠:

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南宋理学家张栻曾作《武侯祠记》并亲笔勒石立碑。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临蒸是汉末衡阳县名),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武侯祠内,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缅怀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3. 李忠节公祠:

李忠节公祠是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李忠节在元军犯境时临危受命,城破举家殉国。公祠内,展示了李忠节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德,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忠诚和勇敢。

4. 孔子像:

孔子像尊师重教,孔子是所有人的老师,石鼓书院首推孔子。在石鼓书院的大观楼前坪,有一尊孔子塑像。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书院的 “讲学、藏书、祭祀” 三大功能,每年九月份都会在大观楼前坪举行两个盛大的活动。第一个是在 9 月 1 日举行 “开笔礼”,第二个是 9 月 28 日举行 “祭孔大典”。

5. 大观楼:

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为石鼓山巅观景建筑。楼名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实际上是指心境上的大观。门联为清朝同治年间任衡州知府的李镐所撰写。大观楼的一楼,就相当于现在学校里面上课的课堂,墙上堂前挂着的 “书院七贤(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 的画像。二楼就是藏书楼,也所谓是古代的图书馆,藏书是古书院创建的前提条件,也是判定书院起源的重要标准,更是古代书院三大基本功能之一,与讲学、祭祀合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大观楼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它占据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

6. 合江亭:

合江亭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石鼓书院最早的景观建筑物,为衡州刺史齐映修建。在石鼓书院,这里就是最佳风景观赏处,亭楼上可登高揽胜,墙壁上挂着韩愈当年遭贬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感概万千吟下的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合江亭亦因诗中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而称 “绿净阁”。亭门柱上一联 “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正是对合江亭命名由来的真实写照。

7. 绿净阁:

合江亭亦因诗中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而称 “绿净阁”。这里风景优美,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石鼓双江水(湘江和蒸水)的壮丽景色,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8. 放生池:

放生池供善男信女放生。这里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慈悲的地方,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9. 摩崖石刻:

镌刻着从唐至清的石刻 20 多处,展示书法魅力,但因年代久远和日军炮火毁坏,目前能看清的不多。这些摩崖石刻位于雁城蒸湘二水交汇的石鼓山上,在这座面积约 4000 平方米的山体岩壁上以及朱陵洞内外,尚保存有自唐宋历明清的摩崖石刻 40 余处,其中唐刻 3 处,宋刻 7 处,元刻 3 处,清刻 9 处,年代不详 21 处。书体繁多,流派纷呈,楷、隶、行、草,一应俱全。

四、石鼓书院的周边美食

石鼓书院周边美食丰富多样,每一道都承载着衡阳独特的风味和文化。

  1. 衡阳鱼粉:鱼肉鲜嫩,汤汁浓郁。衡阳鱼粉是衡阳人早餐的最爱之一,以新鲜的鱼肉和米粉为主要原料。鱼粉的关键在于鱼要新鲜,汤要浓汤。将鲜鱼块煎炸后加入西渡湖之酒等调料,再倒入骨头汤熬煮,最后放入米粉,起锅时加上葱花、胡椒粉等,热气腾腾,鲜美无比。鱼与米粉煮在一起,鱼汤呈乳白色,滋养着米粉,米粉附和着鱼汤,柔润滑溜。喝上一口汤,那浓浓的香,微微的辣,淡淡的甜,让人回味无穷。如今,衡阳鱼粉已经发展出了鱼头粉、鱼杂粉、黄沙古粉、鲫鱼粉等多种样式,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1. 嗍螺:味道鲜美。嗍螺是衡阳的特色小吃之一,将田螺或石螺等带壳的螺类食材,加入各种调料和香料烹制而成。食用时用筷子夹住或者用手拿住,将螺口对住嘴,吸气唆取,故名 “唆螺”。嗍螺汤鲜味美,爽口宜人,让人沉浸在一口接一口的快意人间烟火气中。

  1. 石湾脆肚:口感脆嫩,香辣可口。石湾脆肚是衡东县的一道传统名菜,以新鲜猪肚为主料,搭配衡东特有的黄贡椒烹炒。猪肚经过精心处理,切成细丝,与黄贡椒、蒜头等调料一同爆炒,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肚丝既保持了其原有的鲜嫩口感,又充分吸收了调料的香味。石湾脆肚现风行湘粤,列入京、沪、浙、赣一些大酒店菜谱,无数食客品尝之后,皆被这道脆肚的香辣与脆爽所征服。

  1. 衡阳打鱼丸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衡阳打鱼丸子是用鱼肉制成的丸子,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打鱼丸子的制作过程讲究,将鱼肉剁成泥状,加入适量的调料和淀粉,搅拌均匀后制成丸子。煮熟后的打鱼丸子口感细腻,富有弹性,是衡阳传统小吃中的一道美味佳肴。

  1. 茶油炒鸡:鸡肉鲜嫩多汁,茶油香味与鸡肉鲜美相互交融。茶油炒鸡选用当地的土鸡,鸡肉结实。将鸡肉与生姜、大蒜、黄贡椒、茶油等一起下锅爆香,地道的衡阳菜做法让这道菜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鸡肉鲜嫩多汁,茶油的独特香味与鸡肉的鲜美相互交融,让人食欲大增。

  1. 黄鳝炒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黄鳝和鸡蛋的搭配,营养丰富。将黄鳝洗净切段,鸡蛋打散备用。先将黄鳝炒熟,再倒入鸡蛋液一起翻炒,加入适量的调料,炒至鸡蛋熟透即可。这道菜味道鲜美,是衡阳的家常菜之一。

  1. 渣江米粉:细腻柔滑,口感独特。渣江米粉历史悠久,是衡阳的传统美食之一。米粉由精致的大米用机器挤压而成,纤细绵长,口感细腻柔滑。可以搭配各种调料和臊子,如碎肉、三鲜等,味道丰富多样。

  1. 酥薄月饼:外皮酥脆,内馅香甜。酥薄月饼是衡阳的传统名点,已有 140 余年的历史。其配料考究,主要原料有精面粉、高档白糖、猪油、桂花、玫瑰、乔饼、饴糖、麻蓉等十二种材料,经 14 道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面呈金黄色,底呈米黄色,形圆如月,厚薄均匀,皮酥馅香,酥松可口,具有浓厚的麻仁、玫瑰、桂花清香,食而不觉甚甜,香酥而不油腻,还有祛风润肠、理气解郁等功效。

  1. 海蛋:将鸡蛋、猪肉、木耳等食材混合搅拌后蒸熟而成,味道鲜美。海蛋的制作方法简单,却能呈现出丰富的口感。鸡蛋的嫩滑、猪肉的鲜美、木耳的爽脆相互融合,蒸熟后的海蛋味道鲜美,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家常菜。

  1. 麻辣肚丝:口感麻辣,肚丝脆嫩。麻辣肚丝是衡阳人喜欢的一道美食,肚丝脆嫩,麻辣鲜香。将肚丝与辣椒、花椒等调料一起炒制,口感麻辣,能帮助促进食欲,好吃又开胃。

  1. 泡椒响螺片:响螺片鲜嫩,泡椒味道浓郁。泡椒响螺片选用新鲜的响螺片,搭配泡椒等调料烹制而成。响螺片鲜嫩可口,泡椒的味道浓郁,给人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

五、游玩感受

不同游客对石鼓书院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人在这片古老的书院中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熏陶。

漫步于石鼓书院,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古代文人雅士对话。那七贤雕像,让人感受到古代学者们的博学与风范,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和真理。巨型石书不仅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更承载着石鼓书院厚重的历史,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文化的沉淀。千年银杏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坚韧。诗词碑墙则诉说着石鼓书院的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每一首诗词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之门。亲水平台的自然风光让人陶醉,三江交汇的壮丽景色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情愉悦,忘却尘世的烦恼。石拱桥和禹碑亭则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让人感慨万千。

走进书院内建筑,山门的庄重古朴让人瞬间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武侯祠让人缅怀诸葛亮的伟大功绩,他的智慧和忠诚激励着后人。李忠节公祠展示了古人的高尚品德,让人敬佩不已。孔子像则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每年的开笔礼和祭孔大典更是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大观楼作为书院的重要建筑,不仅是讲学和藏书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合江亭和绿净阁的美景让人陶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石鼓双江水的壮丽景色,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放生池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摩崖石刻虽然因年代久远和日军炮火毁坏,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石鼓书院周边的美食也给游客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衡阳鱼粉的鲜美、嗍螺的爽口、石湾脆肚的香辣、衡阳打鱼丸子的细腻、茶油炒鸡的浓郁、黄鳝炒蛋的营养、渣江米粉的柔滑、酥薄月饼的香甜、海蛋的丰富口感以及麻辣肚丝和泡椒响螺片的独特风味,每一道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石鼓书院是一个让人陶醉的地方,无论是湖湘文化的熏陶、历史的厚重还是美景的吸引,都能给游客们带来难忘的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自然之美,品尝美食之味。石鼓书院,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文化旅游胜地。

六、结语

石鼓书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诱人的周边美食。

这座古老的书院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从唐代处士李宽结庐读书创建书院的前身,到历经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兴衰与重建,石鼓书院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它曾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执教,如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等,为书院带来了深厚的学术资源和文化底蕴。

如今的石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石鼓山,三面环水,处于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经过重建,它恢复了中国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功能,并开展了 “石鼓书院大讲堂”、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文化推广活动,成为了几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石鼓书院的周边美食也是其一大特色。衡阳鱼粉的鲜美、嗍螺的爽口、石湾脆肚的香辣、衡阳打鱼丸子的细腻、茶油炒鸡的浓郁、黄鳝炒蛋的营养、渣江米粉的柔滑、酥薄月饼的香甜、海蛋的丰富口感以及麻辣肚丝和泡椒响螺片的独特风味,每一道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也体现了衡阳独特的地域文化。

总之,石鼓书院是一座承载着湖湘文化的丰碑,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美丽的景色和周边的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无论是感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还是领略自然之美,品尝美食之味,石鼓书院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文化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