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民俗文化

2024-11-17

一、衡阳民俗文化概述

衡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地方戏曲方面,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等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南各地。衡阳湘剧优秀传统戏曲常常在重要节日为市民带来精彩演出,剧情精彩缤纷,现场高潮迭起,让人们感受传统戏曲文化魅力。衡州花鼓戏以衡州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的舞台语言,主要声腔为 “呐子牌子” 和 “川子调”,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在语言上,衡阳话是湖南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方言。衡阳话属于湘语,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衡阳话发音较为复杂,有 6 个声调、19 个声母和 39 个韵母。其内部还有不少方言特殊词语,外地人听懂不容易,学更不容易。

在宗教信仰方面,衡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衡阳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教派齐全,各教派都成立了宗教爱国团体。全市信教群众约占全市总人口 8%。衡阳市还全面排查整治宗教领域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房屋安全隐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

在建筑风格上,衡阳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如衡南县宝盖镇的宝盖古建筑群,历史悠久、气势恢宏、雕龙画凤、古香古色,是衡阳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这里的建筑风格奇异而布局巧妙,石狮旗杆、玉鼓鸣钟、花卉浮雕、禽兽饰画等一一俱备。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衡阳的常宁版画、石市竹木雕、大桥剪纸、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常宁版画从上世纪 60 年代发展至今,培植了众多版画作者,不少作品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并出国展出。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明清时期发展走向顶峰,如今正逐步走向凋敝。大桥剪纸始于明朝末年,具有地域特征与地方特色。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依循选料、配料、熔水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二、地方戏曲的魅力绽放

(一)丰富多样的衡阳地方戏曲

衡阳的地方戏曲种类丰富,各具特色。衡山影子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源于清顺治初,由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后创立。它主要流行于衡山县、衡东县和南岳区,以二人包打包唱的演出形式,充分展现了影子戏艺人的高超才艺。其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圆润甜美,独具特色。音乐上主要运用打击乐为主要伴奏乐,后来又加入了胡琴、唢呐、笛子等乐器,唱腔韵味十足。影型制作精美,人物造型古朴典雅,地域风格浓郁,集艺术收藏与观赏价值为一体。

衡阳湘剧历史悠久,常常在重要节日为市民带来精彩演出。其经典剧目《拨火棍》《痴梦》等,在 2022 年初开始筹划,经过严谨的创作、修改、打磨,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并获得了专家、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祁剧距今逾五百余年历史,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并蔓延流传至桂、粤、赣、闽、滇、黔及新疆诸省。郭沫若曾盛赞 “祁剧是名列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2008 年,“湖南祁剧” 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创作了多部优秀文艺作品,如反映乡村振兴的大型祁剧《荷花细雨》,禁毒小戏《回家》,还有反映我市好人好事的《守护》,清廉小戏《母与子》等。

衡州花鼓戏也是衡阳的重要地方戏曲之一。它因发源并主要在旧时的衡州地区而得名,还流布到省内的永州、株洲的部分市县,以及江西、广东的一些县区。衡州花鼓戏的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和粗野著称,热情奔放,山歌风味非常浓厚。其剧目十分丰富,传统剧目的内容来自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011 年 6 月衡州花鼓戏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二)经典剧目的精彩演绎

衡阳湘剧的经典剧目《拨火棍》《痴梦》在各类活动中大放异彩。2022 年初开始筹划,聘请了湖南省湘剧院原院长王阳娟女士为剧目导演,主创人员几经创作、修改、打磨、定稿。在衡阳市大剧院四楼排练厅顺利彩排后,获得了专家、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接下来,市湘剧公司将其打造成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剧目,参加 “湘戏新角” 湖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代表衡阳力争取得好成绩。

在 “我们的节日 — 元宵节” 暨 “湖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 系列文艺活动中,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为广大市民先后演绎了衡阳湘剧优秀传统戏曲《跑坡》《借扇》《拨火棍》,剧情精彩缤纷,演出现场高潮迭起,给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让全市人民感受传统戏曲文化魅力的同时,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和元宵节。

此外,衡阳的其他地方戏曲也有众多经典剧目在各类活动中精彩上演。如祁剧《母与子》获省纪委监委三湘风纪网公开播出,为全市文艺戏曲作品争得荣誉,也为建设清廉衡阳助力。祁剧公司还创作了反映乡村振兴的《荷花细雨》、禁毒小戏《回家》、反映好人好事的《守护》等优秀作品。衡州花鼓戏也有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这些经典剧目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衡阳地方戏曲的魅力。

三、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衡阳话的特点

衡阳话作为湘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这使得衡阳话在发音上与其他方言有所区别。而且,衡阳话发音较为复杂,拥有 6 个声调、19 个声母和 39 个韵母。相比普通话的 4 个声调、23 个声母、24 个韵母,衡阳话的声调更为丰富,韵母也更多。这就导致了衡阳话非常生动,外地人听懂不容易,学起来更难。

(二)生动形象的方言表达

衡阳话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特色词汇和形容词组合,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活(机灵)”,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样子;“歪孽(调皮)” 则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活泼好动、爱捣蛋的性格特点。还有 “倯(庸愚)、懒、蠢、痞、妖(指女性作风不正派)、吊(顽皮)、恶、车(风骚)、怪、壮、朦濮糊” 等,这些词汇丰富了衡阳话的表达,让人们在交流中更加生动有趣。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 “餍气(贪婪)、辣毒、稳当、暖烘(暖和)、打眼(显眼)、活趟、麻溜(利索)、拐场(糟糕)、崭劲(刻苦)、神棒(有精神)、包相(人长得好看)、划得来(合算)” 等,更是将事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特色词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成为了衡阳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衡阳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四、多元的宗教信仰

(一)历史悠久的宗教传承

衡阳有着悠久的宗教传承历史。早在远古时期,衡阳先民就存在火神崇拜的原始宗教行为,火神祝融一直是衡阳周边百姓的祭祀对象。至今衡山周边县区老百姓祭灶神叫祭 “司民(明)老爷”,衡山前后两个古镇界牌、高塘分别保留至今的 “火灯节” 与 “火龙节”;衡阳人乔迁新居叫 “搬火”,特别注重保存火种。衡阳最早信奉的原始宗教人物还有炎帝、禹帝、帝喾、赤松子、螺母等,这些神仙们的神位和神像现在还被虔诚地供奉在不同的宗教场所。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道教于南北朝时期传入衡阳境内。晋末,天师道道真施存先在南岳西峰洞门观石室修道,后来创建 “东岳观”,传播道教文化,至今已跨越了 1700 余年的沧桑历史。施存师从黄卢子,获读《三皇内文》此道教经书,身怀驱策虎豹之术。传说中,他跨白豹而行,倾慕者不得近其身,其于水康元年(300)4 月 7 日升举。

(二)宗教圣地的现状

衡阳的宗教圣地东岳观,是神秘而低调的衡阳城区最早的道教圣地。在风光旖旎的衡阳湘江东岸唐家码头傍边,绿树掩映中有一座由牌坊、神殿、丹房、客厅、厨库、穿廊等部分组成的建筑,牌坊正上方书 “东岳观” 三字,殿右前耸立一焚香炉,殿左侧配建六角亭,亭傍挖辟曲池。这座占地一亩、总面积达 440 余平方米的典雅古朴建筑,见证了衡阳道教的发展历程。

由于衡阳境内的道观与佛寺在建筑风格与殿内布局上差异性不明显,而参拜礼仪也几近相同,进殿后只能从当家人的装束分清道、佛之别,以致在衡阳当今社会,道教传播呈式微之态,虔诚信徒数量远远小于佛教、基督教,仅排位衡阳第三宗教。

为保护和弘扬道教文化,衡阳当政者于 2004 年,带领社会各届人士齐心合力,并由市道教协会牵头广筹资金,历时一年,耗资达 160 万元,对在动荡历史过往中屡遭损毁而反复修茸、又几近颓废的东岳观在原址上拆除重建,使得这一古老建筑重新焕发昔日光芒。东岳观的重建,提振了道士们的修行之心。在道观前精美的龙柱上,雕塑着施存的故事图案,诉说着道教不绝的渊源;高悬的 “唯道独尊” 四字,揭示出信徒们心中不灭的信仰。东岳观位于江东文化风光带上,与衡阳一批历史文化古迹相隔咫尺,彼此交相辉映,闲暇畅游,将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衡阳市道教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市代表会议顺利召开,选举产生了衡阳市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湖南省道教界也以 “严”“治”“法” 推进全面从严治教向纵深发展,组织引领各级道教团体班子成员、各地道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以及道教教职人员,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牢固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民族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确保湖南省道教领域和谐稳定。同时,制定并推动从严治教工作方案落地生根,以 “玄门讲经” 为主要抓手,在各级道教团体及各地宫观积极推进从严治教,通过开展调研、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方式,检视各地从严治教工作落实情况。依靠学法守法、建章立制严格规范道教团体及宫观内部管理,提升教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衡阳还有南岳衡山道院举行方丈升座典礼等重要道教活动。南岳衡山是衡阳乃至湖南道文化的道脉所在,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南岳,至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南岳衡山是湖南道教协会所在地,有玄都观、黄庭观、紫竹林、朱陵宫、南岳大庙东八观等道观,还设有全国唯一的坤道学院。现有道观均为全真派道观,正统正一派已经是居家修行,难有道场了。

五、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一)现代徽派建筑的融合

在衡阳,徽派建筑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这一设计特点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营造出明亮舒适的居住环境。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结构稳固。以堂屋为中心,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和需求进行调整。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马头墙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线条流畅,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 “马头墙” 从外形看颇具风格,曾有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廓挂落花格窗” 之说,用以概括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它体积大,覆盖面广,夏可挡炎炎烈日,冬可防凛洌北风。同时,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又是木结构所造,不利于防火,而马头墙每个墙垛是分开的,它可以阻断火势顺房蔓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所以马头墙也被称为 “封火墙”。

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该建筑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二)历史建筑的辉煌

衡阳宝盖古建筑群,历史悠久、气势恢宏、雕龙画凤、古香古色,是衡阳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宝盖古建筑群,位于衡阳市衡南县东南 45 公里处的宝盖镇宝盖村中心东西两侧,占地 30 余亩,始建于北宋末年。为衡阳市和湘南地区最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宝盖楼东望安仁县禾市,南邻耒阳市陂洲、马水墟,西毗本县冠市街,北接衡东县。距京珠高速公路 13 公里,距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 12 公里,地理位置独特,故有 “一鸡叫四县” 之说。

相传北宋末年,时任衡州知府廖汉依,途经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深感家乡 “收览千里风光,消散万般烟云” 之美景不为世人所知,遂穷时七年,时值兵革之变,便筑舍定若,垒起了一座巍巍的七层高楼。素怀 “保安卫国和天下” 之志的他并为之定名为保家楼。后因此地物产丰富,遂易名宝盖楼。楼居落成时,即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名人骚客驻足,声名远播的宝盖楼从此被誉为 “衡州第一景,保家第一楼”。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思护公又在楼前修建了牌坊及一栋占地 8400 平方米、大小房子 100 多间的牌楼屋,其牌坊翔而厅堂辉煌,风格奇异而布局巧妙,石狮旗杆、玉鼓鸣钟、花卉浮雕、禽兽饰画等一一俱备。清康熙帝览后,欣然敕赠匾额,自此宝盖楼声名愈燥。

从此方圆数里均为廖姓居住,目前仍有 300 余户居民在这古老的建筑群中,其中瘳家大屋气势格外恢宏,大门两边是一对古时显示气势与身份的大石狮,两侧矗立着七根木质坚硬的大圆柱;门顶正中悬挂着用朱漆写成的大匾牌 “世承先泽”,在文革期间被换成 “为革命种田” 的大匾;门楼翘檐上 50 多个木雕龙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烁烁生辉。

宝盖楼古民居,雕龙画凤、古色古香、气势恢弘。跨进大门,8 根粗壮的槠树圆住跃入眼帘,这 8 根约 2 丈的大柱支撑起大厅的主体。接着便是一个采光充足的大天井,整个大厅显得宽敞、空旷。大厅一进二进左右皆有侧门,是全村几百户通往大厅的必经之门。大厅三进正中为供台,为后人祭祀先祖之用,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书有道光年间修缮大屋捐钱的人员名字和数目,成为宝盖楼最好的历史见证。

宝盖楼古建筑群尽管文革时受过破坏,但在当地村民的极大保护下,古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得比较完整。像宝盖楼这样规模的古建筑群在我市尚不多见。

宝盖传统名村获 2018 年中央财政支持,相信宝盖传统名村有了中央财政支持,一定会越来越好。宝盖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衡阳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省电视台 “古宅的回音” 作了专题报道。其宝盖古民居建筑可以上溯到北宋,占地面积约 40 亩,方圆数里都为廖姓居住。自那时至清末八百于年间,以宝盖楼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牌楼屋、安里屋、大屋场及探花庄四个连缀一起、气势恢宏、雕龙画凤的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蕴藉了中国传统四合院 “四水归堂” 的建筑之美,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敬祖归宗的孝道之美、孔孟儒学的教化之美,是湘南古民居中的一朵奇葩。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做工精细,目前仍有 300 余户居民住在这古老的建筑群里。

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古老的手工技艺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工艺严谨复杂。其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火候和技艺手法十分精准。选料要求铜精度达到 99.9%,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加温至 1200℃使之熔化,倒入模具制成铜坯。将铜坯放入 900℃炉膛里烧红夹出打成片,待锣片加温软化剪成圆形,连续烧红放于槽型内反复锤打成型,再加热到一定火候夹出淬入水中,捞出锤打,初步调音,后用合金刀进行表面抛光,最后根据不同铜锣品种,运用不同手法反复敲打铜锣不同部位来调整其厚度和形状,达到乐器使用要求的音质。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完全依靠工匠们的技术经验和乐理知识的积累,以家族、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其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产品热销全国近 20 个省份及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

周氏针编技艺是衡阳一项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其独有的技艺手法,编织出一件件鲜活逼真、充满灵气的作品。这门技艺在周氏家族中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在近五代的传承中,下肢残疾但心灵手巧的肖跃莲得到了家族真传。如今,肖跃莲通过传授周氏针编技艺帮助众多和她一样的特殊人群再就业,已成为衡阳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周氏针编技艺将亮相会场,届时,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周氏针编技艺的精美作品,感受其古朴自然、实用与美观并重的独特风格。

(二)逐渐消失的老手艺

在衡阳,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如广德、广西桂林、德兴等地的老篾匠们,用家传的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他们从选竹、砍竹到编织,全凭自己的手艺制作出簸箕、竹篮、竹箩筐等生活用具。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纳鞋底这一老手艺也在渐渐被人们遗忘。曾经,人们穿着手工纳制的鞋底,结实耐用。纳鞋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准备布料、糊鞋底到一针一线地缝制,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但如今,机械化生产的鞋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纳鞋底的手艺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木匠这一传统手工艺同样面临着挑战。木工手艺传承五代的范晓涛,继承了爷爷、父亲传下来的老木匠手艺,将南方根雕、仿古家具的优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实现南北融合,并将传统根雕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作品生动形象、古朴典雅,极富创造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流水线家具渐渐取代了传统手艺制品,许多老木匠可能和大多数老木匠一样,进入建筑行业。尽管像范晓涛这样的年轻木匠立志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木匠手艺的传承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些正在消失的老手工艺,个个让人怀念,它们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唤起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传承意识,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七、民俗文化的价值与展望

(一)民俗文化的价值

衡阳民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历史价值方面,它见证了衡阳的发展变迁,承载着衡阳人民的记忆和情感。从古老的地方戏曲到传统的建筑风格,从独特的语言表达再到精湛的手工艺,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衡阳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文化价值上,衡阳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地方戏曲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风格反映了地域特色,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宗教信仰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建筑风格彰显了传统建筑的智慧和审美;传统手工艺则传承了先辈的技艺和创造力。

在社会价值方面,民俗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凝聚力。节庆活动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增强了邻里之间的感情;非遗保护活动激发了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为特殊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衡阳民俗文化价值巨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式微。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不足,导致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也制约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俗文化。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俗文化保护。再次,创新传承方式,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举办民俗文化创意活动等,让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未来发展前景

衡阳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民俗文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南岳民俗文化城等旅游地标的作用,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教育方面,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

总之,衡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衡阳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