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衡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6
衡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古老的衡湘国,展现出这片土地早期的文明与繁荣。西汉时期,设立了钟武侯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区域之一。西汉末年,刘望称帝后定都衡阳,进一步提升了衡阳的地位。东汉时期,这里设立了重安侯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晋朝建立后,衡阳郡的设立标志着衡阳在行政区域划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隋朝时,衡州总管府的设立更是为衡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唐代,湖南观察使治所设于衡阳,“湖南” 之名首次出现,衡阳成为当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五代十国时期,马希声及其家族被封为衡阳王,使衡阳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明朝时,衡阳成为雍王和桂王的藩王国都,彰显出其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到了近代,吴三桂在衡阳称帝,衡阳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
这些历史变迁充分展示了衡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
神农创耒,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炎帝神农氏为解决土地板结导致种植的五谷枯萎问题,在探索中发明了耒耜。他带领得力助手垂,登上衡山,从用木棍撬土到以蟹钳为灵感改进木棍,再到 “揉木为耒”“斫木为耜”,最终确定了耒耜的规格。耒的总长六尺六寸,底长一尺一寸,中央直者三尺三寸,勾者二尺二寸,耒下向前曲处接耜,适宜平均身高七尺的男人使用。在炎帝神农氏的领导下,耒耜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江南地区成为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耒阳作为 “神农创耒” 之地,是南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对中华乃至世界农耕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蔡伦造纸术更是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蔡伦出生于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入宫后担任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务。他深感书写记事材料的不便,立意造出质轻价廉便于书写的记事材料。担任尚方令期间,他利用树皮、麻头及蔽布、鱼网为原料,发明了造纸术。“蔡侯纸” 成本低廉、轻便好用,被广泛应用,天下咸称。蔡伦造纸术的原料容易获取,且各地造出的纸张各具特色。例如安徽宣城的纸张因原料中有大量檀树皮,细薄、绵韧、洁白、紧密、墨韵层次丰富,成为书法佳纸;河北丰宁纸张较硬,形成各色剪纸。造纸术的发明,让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打破了知识被少数精英家族垄断的局面。
常宁市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展现了衡阳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1963 年常宁市出土的商代牺首兽面纹铜方尊,高 54 厘米,口径 34.4 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同类文物中湖南省仅有的两件之一,为镇馆之宝。2009 年出土于常宁市荫田镇白马村大岭山汉墓的汉铜铎,为古代摇奏体鸣乐器,青铜铸故称,填补了常宁汉代古乐器的空白,为国家三级文物。2015 年,常宁市文物管理局在 “振安学校” 项目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 7 座汉代古墓,其中 6 座是砖室墓、1 座是土坑墓,共出土器物 58 件,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银戒指、绿松石饰品、“大布黄千” 钱币等。
江州遗址位于常宁市水口山镇小洲村,湘江、舂陵河、黄沙河三江交汇处。该遗址是湖南省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已经探明发现了西周古城址、西周矿冶遗址、西周印文硬陶窑址群、旧石器时代晚期建筑基址遗存等。这里拥有一万二千年前的窝棚式聚落建筑群遗迹,为全国罕见;发现的冶炼遗址,把湖南冶炼历史提前了 2000 年;拥有西周高等级大型聚落遗存,是湖南所知最宏伟的西周古城。
衡阳在唐代就开始生产瓷器,沿湘江两岸有窑厂百余座,主要有归阳窑、云集窑、茶山窑、蒋家窑、车江窑等等,延绵百余里,十分壮观,被称为 “百里窑厂”。这些窑厂在五代十国时期兴盛一时,南宋以后才逐渐衰落。衡阳窑以青瓷为主,高足杯、高足盘、燕尾茶壶、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粉上多彩高温瓷器为宋代衡山窑首创,也是我国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位于湖南省常宁市的水口山铅锌矿,始建于 1896 年被收归官办,土法炼铅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有色金属冶炼的摇篮。中国第一家炼铅厂、第一家炼锌厂、第一家氧化锌厂、第一家铍冶炼厂等均建于此。这里的铅锌矿储量世界第一,号称 “世界铅都”。
衡阳人民自古以来就展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 186 年)十一月,钟武人区星聚众上万人,发动起义,攻占钟武城邑(今衡阳县渣江)。虽最终被长沙太守孙坚带兵镇压,但此次起义彰显了衡阳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决心。
元朝后期,衡阳境内农民起义不断。成宗大德六年(公元 1302 年),衡州爆发袁舜一领导的饥民起义,义军数千人,南下攻打郴州。尽管后来被官兵打败,袁舜一牺牲,但他们的抗争精神激励着后人。
清顺治九年(公元 1652 年),张献忠旧部李定国攻打衡州,衡州人民与李定国义军并肩作战,毙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大败清军。清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 年),常宁境内爆发瑶民反清起义,历时半年,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这些农民起义充分体现了衡阳人民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
衡州铸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衡州设立了熙宁监,成为北宋十大钱监之一。熙宁监铸造 “熙宁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崇宁通宝” 等四种铜钱,流通范围在荆湖南路,即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广西部分地区。
“王安石变法” 促进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大增。衡州熙宁监开炉铸钱,背铸州名,以别铸地,面铸 “熙宁元宝”,分隶、篆小平对钱,背穿上铸 “衡” 字。此后,又遵诏铸币,铸造折二钱 “熙宁重宝”。衡州熙宁监自崇宁初年(1102 年)起,接连铸造多种钱币,包括 “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年号当十大钱” 等。还铸造夹锡钱,通行于天下。
衡州熙宁监的生产规模和铸钱数量虽各年有变化,但最初岁铸额为 15 万贯,后每年要铸 20 万贯铜钱。据不完全统计,从设立到自然停止生产,前后经历 50 多年,所铸钱币数量粗略估计在千万贯以上。衡州铸币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衡州在北宋时期的经济地位。
石鼓书院作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贡献。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初年,迄今已有 1200 余年历史,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
石鼓书院坐落在衡阳市城北的石鼓山上,临江负险,山明水秀,群峰环拱,风土清旷,交通便利。早在书院创立之前,石鼓山就成为人们游览胜地和文人联聚场所。唐代邑秀才李宽中隐居石鼓山,辟寻真观为治学读书之所,以山名院,曰 “石鼓书院”。
宋代是石鼓书院全盛时期。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李宽中族裔李士真请于郡守,对石鼓书院进行首次重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规制,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朝皇帝曾两次给石鼓书院赐额,使其声名大振,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三书院并称为 “天下四大书院”。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学者张栻曾来石鼓书院讲学,朱熹撰写了《石鼓书院记》,对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重点、教学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影响深远。在他们的影响下,四方学者接踵而至,盛况空前。
石鼓书院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藏书、浓厚的学风、完善的设备、充足的经费、严格的管理和卓越的成就,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衡阳保卫战中,衡阳人民展现出了无比英勇的表现,使衡阳成为全国唯一抗战纪念城。1944 年,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发动 “一号作战”。6 月 20 日,衡阳保卫战正式开始。军长方先觉以 1.7 万余人的部队,迎战日军 10 余万人。
衡阳保卫战历经 47 天,以衡阳城失守告终,但中国军队在战斗中大量牵制并消耗了日军兵力。日军伤亡约 6 万人,中国军队损失约 1 万 5 千人。衡阳会战后,日军虽然成功攻占了衡阳,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阻止了日军快速通畅西南交通线的计划,为抗日战争后续战役争取到了战略调整时间。
此外,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也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吴三桂在三藩之乱中,于公元 1673 年扯起旗帜正式宣布和清朝廷决裂,并一路攻进湖南。公元 1678 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 “应天府”。吴三桂在衡阳称帝,虽时间短暂,但也使衡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衡阳在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展现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从政治地位来看,衡阳在多个朝代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从早期的衡湘国、钟武侯国、重安侯国,到晋朝的衡阳郡、唐代的湖南观察使治所,再到五代十国的衡阳王封地、明朝的藩王国都,以及近代吴三桂称帝之地,衡阳始终处于政治风云的重要节点。这些历史变迁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演变,也凸显了衡阳在不同政权下的战略价值。例如,在明朝,作为藩王国都,衡阳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方面,衡州铸币体现了衡阳的重要经济地位。北宋时期,衡州设立熙宁监,成为国家重要的货币铸造点之一。熙宁监的铸币活动不仅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还推动了衡州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其铸造的钱币在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流通使用,促进了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此外,衡阳的 “百里窑厂” 和水口山铅锌矿也为古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开始的瓷器生产,沿湘江两岸的众多窑厂,以青瓷为主的精美瓷器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而水口山铅锌矿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冶炼的摇篮,拥有世界第一的铅锌矿储量,其悠久的冶炼历史和众多的首创工厂,为中国古代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文化教育领域,石鼓书院作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藏书、浓厚的学风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如朱熹与张栻的讲学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石鼓书院的存在不仅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战争中,衡阳人民展现出了无比英勇的表现。从古代的农民起义到近代的衡阳保卫战,衡阳人民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抵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东汉时期区星起义、元朝袁舜一饥民起义、清朝李定国攻打衡州以及常宁瑶民反清起义等,都体现了衡阳人民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而衡阳保卫战更是成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中国军队以 1.7 万余人对抗日军 10 余万人,历经 47 天的艰苦战斗,虽最终城陷,但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衡阳古代的历史事件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衡阳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对衡阳本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