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衡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6
雨母山地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中南重镇 —— 衡阳。其位于蒸湘区雨母山乡,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南岳山脉之首,它与周边的南岳、迴雁峰以及七里山、石牛峰相互守望,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核心景区面积约 4 平方千米,组合区域面积约 20 平方千米,主体海拔 238 米,相对高 180 米的规模,使其在衡阳的众多景点中独具特色。
雨母山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山上植物种类繁多,有 53 科 246 种,针叶林与阔叶林交相辉映,乔木参天,灌木遍地,十分秀丽。山中还生活着野羊、野猪、白骛、山鸡、鸟雀等野生动物。山下,北面祠塘冲水库,西边九龙冲水库、过路塘水库环绕山脚,与南面的红旗湖一起,如同数面镜子,倒映着群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春日,杜鹃花开满山坡,春笋破土而出,充满生机;夏夜,山风回荡,林涛阵阵,湖光映月,荷塘中鱼儿欢快嬉戏;秋天,茶花遍野,金果满枝;冬天,梅花傲雪,枫叶如花。
雨母山在衡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素有衡阳市 “后花园” 和 “绿肺” 之美誉,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这里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观光的首选之地,每年接待休闲观光市民及外地游客达 400 万人次。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前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雨母山的历史可追溯至久远的古代。据宋朝《太平御览》引《荆州记》记载,“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这句话准确地告诉我们,雨母山上的帝喾祠、赤松子坛,至少已经存在 1700 余年之久。早期古籍《后汉书郡国志》酃县注中提到:“县西南雨母山,周回四百里。” 按南朝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距今也有 1500 年。而编撰于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引《湘中记》记载:“舜南游经此立祠,每祭有云气起。” 帝喾祠为舜帝南巡所立,依据书中所言,帝喾祠存在于雨母山已有 4000 多年了。这些古老的历史记载,见证了雨母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雨母山原名云雾山,因地形影响,易起云成雾,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执政衡洲的朱道台因久旱不雨,百姓遭灾,便慕名来雨母山赤松子坛祈雨。朱道台 “虔诚祈拜,雨泽立降”,因说 “今云雾山无云雾,是雨母赐雨”,并赐送亲题 “雨母山” 三字金匾,从此云雾山更名为雨母山。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仅体现了雨母山在古代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为这座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帝喾祠位于雨母山飞来石峰之下,石狮垅皂坳正上方。据传帝喾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祠为国内唯一的一处祭祀帝喾之处。帝喾祠始建于大舜之时,历经兴衰,有史记载的比较大的重新修葺的活动有两次,一是明工部侍郎王诏的祈祠修葺,二是 1993 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毁于 1944 年抗日战争衡阳保卫战的帝喾祠。公元 1993 年秋,当地人民集资复葺帝喾祠时,清基挖土掘出古铜币 4000 余枚,均为唐宋时期的钱币,由此推断,帝喾祠当建于唐宋或唐宋之前。帝喾祠作为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寻古探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雨母山有一条按照国家标准修建的自行车道,路中间是两条不同颜色的实线,一条为橘黄色,另一条为天蓝色。靠悬崖一侧还有保护栏杆,让骑手们更加放心大胆地骑行。这条自行车道不仅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骑行场所,还举办过自行车环山公路赛,吸引了众多骑手前来挑战自我,感受雨母山的美丽风光。
雨母山四季分明,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春日,杜鹃花开满山坡,漫山红遍,春笋破土,春意盎然。夏日,这里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雨母山森林资源丰富,2002 年被划为自然保护小区,山上绿树成荫,为游客带来丝丝清凉。秋日,茶花遍野,红叶满山,金果满枝,如诗如画。冬日,梅花傲雪,枫叶如花,别有一番韵味。此外,雨母山还有十里荷塘等特色景点。每逢夏季,十里荷塘两面群山相拥,荷池翠绿,绵延数百米,荷花娇艳,朵朵点缀其间,颇有诗人笔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韵味,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雨母山上的道佛建筑独具特色,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帝喾祠作为祭祀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场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其始建于大舜之时,历经多次修葺,便可知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祠内的建筑风格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雁雨寺、赤松观等佛教场所同样充满着历史的韵味。这些建筑的构造简洁而大气,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建筑的材质多为石材和木材,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古朴厚重。它们见证了雨母山的历史变迁,也传承着道佛文化的精髓。
雨母山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既不显得拥挤,又能相互呼应。廊庑相连,使整个建筑群更加连贯,方便游客游览。建筑的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没有突兀之感。例如赤松观,它依山而建,楼台亭阁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观内有灵官殿、赤松殿、财神殿、吕祖殿等建筑,亦有飞来石、好运洞等景观。这些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雨母山,游客可以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底蕴。
雨母山的 “五福” 之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福山雨母”,作为自然的恩赐,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雨母山犹如一座守护之山,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百姓的生活变迁。
“福祖帝喾”,这位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为雨母山增添了神圣的光辉。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雨母山因帝喾的传说而更加神秘,1993 年重建帝喾祠时,当地群众开掘帝喾祠地宫,发现唐宋钱币 5000 多枚,成为帝喾祠悠久历史的铁证。
“福仙赤松子”,被当地人视为心中的 “福仙”。山顶的赤松观和飞来石坛,都是远近闻名的祈福之地。来赤松寺祈福还可以茹素、修禅,这里环境清幽,不少游客在这里避暑消夏。
“福坛飞来石”,相传清雍正年间,因久旱不雨,百姓遭灾,理政衡州的朱道台听闻山顶飞来石上设有赤松子坛,祈必有雨,便慕名来云阜山祈雨,“虔诚祈拜,雨泽立降”。飞来石也因此成为百姓心中的 “福坛”。
“福泉井吉泉”,在雨母山半山腰上,一年四季泉水不干涸。附近百姓张辉宝从小就跟着母亲来这里打泉水喝,他感慨这个水比自来水甜,烧水也没有杂质。在夏季天旱时,百姓们会来山上提泉水灌溉、饮用,几十年没有因天旱遭过大灾。
“凡祈,报必至焉” 的传说,千百年来深入人心。雨母山的 “福” 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雨母山积极吸引文旅项目落地,如米墅・梧桐谷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3 亿元,占地 117 亩,包含民宿、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是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观摩项目之一。它以农耕和田趣为主题,打造新景点,是蒸湘区近郊游业态迭代的生动诠释。项目负责人文华东介绍,这里注重综合休闲体验,想借助粤港澳地区经验,打造衡阳市首个精品乡村民宿综合体。
乡村合伙人进村也为雨母山带来了新的活力。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何桑桑成为蒸湘区第一批乡村合伙人,她通过运营 “源自雨母” 视频号,推广雨母山的乡村旅游。从农产品包装设计入手,让乡村变得时尚、年轻,吸引更多人爱上乡村。
同时,蒸湘区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雨母山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如今的雨母山,不仅有自然美景,还有干净整洁的乡村风貌,成为网红打卡地。
此外,蒸湘区大力发展夜经济,展现城市文旅新活力。以 “夜消费” 为抓手,打造 “多彩夜蒸湘”“蒸湘畅晚” 等 “夜经济” 品牌。国庆长假期间,雨母山景区接待各方游客 5.29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3%,万达广场、融冠乐街、金钟大雁城、弘阳广场等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 46%,销售额同比增长 33%。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弘阳广场的 “美好生活节”、金钟大雁城的 “捡漏电音节” 活动、融冠乐街的特色美食品尝展销活动、蒸湘万达广场的千人级文娱活动等,实现社区、景区与商区的有机融合,有效激发辖区文旅市场的活力。
目前,前往雨母山有多条公交旅游专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162 路公交旅游专线从船山大桥出发,途经石鼓书院、莲湖广场等站点,最终抵达雨母山。全程 19.1 公里,串联起石鼓书院、西湖公园、莲湖广场、雨母山等 4 个主要景点景区。首班发车时间为 6 时 30 分,末班车时间为 18 时 30 分,市民一天时间即可游完。
180 路公交旅游专线往返总里程为 38.4 公里,共 22 个站点。首班发车时间为 6 时 30 分,末班车时间为 18 时 30 分,极大地改善了白沙工业园区和双水湾景区周边居民的出行需求。
127 路公交旅游专线开通初期暂配置 4 台车辆。首班发车时间为 6 时 30 分,末班车时间为 18 时 30 分,线路往返总里程为 25.8 公里,往返站点 27 个。具体走向为:西二环(碧桂园华新时代)— 北二坏 — 华耀城 —Y040 线 —S12 线 — 角山镇玫瑰园(上行);角山镇玫瑰园 —S12 线 —Y040 线 — 碧桂园华新时代(下行)。
此外,衡阳市公交集团为了迎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于 9 月 13 日正式开通了 “定制版” 公交旅游观光专线 ——183 路公交线路。此线路将衡阳的历史文化、自然美景和美食元素紧密结合,从电厂出发,途经五一路、建设路等繁华地段,随后经过雁栖桥和蒸水南路,到达历史底蕴深厚的石鼓书院。此后,车辆沿中山北路和中山南路行进,途经风景秀丽的雁峰公园,随后转向雁城路、蒸阳南路等地标路段。在下行路线中,乘客还将有机会欣赏到东洲岛游客中心的美景,并最终抵达酃湖万达广场(东)。乘客可以通过公交集团的 APP “车来了” 实时查询 183 路公交的到站信息和运行状态,以便更好地规划出行时间。而且,183 线路几乎与其他公交线路实现了 “无缝对接”,游客与市民不管在哪个公交车站,最多只要换乘一站,就可以到 183 线路上来。未来运行中,183 路公交旅游专线还将采用定制化语音播报系统,介绍每个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风光特色,同时引入更多增值服务,如提供车载电视播放景点推荐和人文故事,以及根据不同时段播放不同内容的视频节目,为乘客的出行增添更多乐趣。
雨母山景区道路在改造前较为狭窄,弯道多,平均宽度仅 3 - 5 米,是普通水泥路面,因常年倾轧,路面坑洼严重,路域环境差,日常养护投入大收效少。但经过提质改造后,景区道路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景区道路采用三级公路建设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上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特色,打造双色沥青步道,兼顾通车与步行,合理布置主题公园、公路驿站、停车场等便民旅游配套设施,路肩和路侧绿化均采用与当地风景相匹配的花草树木,使其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自驾前往雨母山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弯道和狭窄路段要减速慢行。同时,景区内有多个停车场,自驾前来的游客建议把汽车停在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避免在周末等高峰时段开车上山造成交通拥堵。
从衡阳市区出发,可根据导航选择合适的路线前往雨母山。例如,潭衡西高速,沿衡阳市衡州大道(此处有个收费站,记得左转)转雨母山乡,至雨母山乡政府后,见景区路牌即可到达。
总之,无论是选择公交旅游专线还是自驾,都能方便地前往雨母山,感受这座城市 “后花园” 的美丽风光。
雨母山景区道路狭窄且弯道多,自驾前往的游客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车速,在弯道处提前减速慢行,注意观察路况,避免发生意外。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时段,更要谨慎驾驶,确保行车安全。
徒步登山的游客一定要记得穿上运动鞋,这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还能减少脚部受伤的风险。同时,要带好必要的登山用品,如背包、水壶、防晒霜、帽子等。背包可以用来携带物品,水壶能保证在登山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补充。防晒霜和帽子则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雨母山景区内树木参天,林木茂密,防火工作至关重要。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严禁携带火源进入景区,包括打火机、火柴等。在景区内也严禁野外用火,如烧烤、篝火等活动。一旦引发火灾,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
雨母山整个景区免费向游客开放,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美景的好去处。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雁雨寺正在维修,暂时无法参观。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请勿擅自进入施工区域,以免发生危险。
进入景区后,要严格遵守景区的规定,严禁携带火源,做到野外用火零发生。同时,要爱护水源,禁止下水游泳。雨母山的水源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此外,游客在游玩时请勿跨越护栏。景区设置护栏是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跨越护栏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文明游玩,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美丽的旅游环境。